久久久精_欧美黑人一区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_日韩欧美理论片_久久伊人操_久久久久久亚洲

【轉】《王羲之評傳》第二章:政治思想_編織博客

2016-02-25 06:11 查看博客原文

  王羲之自二十二歲任秘書郎至五十三歲辭官退隱,他的政治生涯達三十一年之久,其間政局多變,矛盾錯綜復雜,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王羲之為官期間對民情了如指掌,深知人民的疾苦。朝廷賦役繁重,人民不堪忍受,他同情百姓,主張改革弊政,減輕人民負擔。他曾指出:"任國鈞者"要"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懸之急。"王羲之身體力行,忠于職守,為人民辦了許多實事。北伐是東晉朝野關心的重大舉措,王羲之"審量彼我",決定支持或是反對。他曾指出殷浩北伐必敗,其結果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見。他雖然未曾親自指揮和參加任何戰爭和戰役,然而他的真知灼見足以證明他有鑒裁之能,顯示了政治上的成熟。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故筆者將北伐問題放入政治思想一章里一并評述。王羲之作為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一個偉大的目標始終在驅動著他,那就是,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一、重民愛民思想

  王羲之在會稽任內史期間,針對東晉當時存在的弊端,發表了一系列的政治見解,向朝廷和某些當權者提出了許多從宏觀到微觀、從大政方針到具體實施的正確的建議。不僅如此,他還在自己職責范圍之內,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不辭辛勞,不避風險,為當地人民辦了許多實事,為穩定時局作出了很大貢獻,政治業績斐然。他胸懷寬大,一身正氣,勤政廉政,表現了一種忘我的精神,他在《深情帖》中說:"古人云:'行其道忘其力身,真。'卿今日之謂,政自當豁其胸懷,然得公平正直耳。"王羲之引古人的話說明當今,行政必須豁其胸懷,然后才能公平正直,事事、時時顧及自己的得夫,這樣的人是不能行政的。王羲之在任職期間,是一位為古人所說的行道忘其為身者。王羲之正如宗自華所說他是一位"濃于熱情"的人,他以藝術家的胸懷熱愛人民,對人民一往深情。

  (一)開倉賑貸

  王羲之曾對朋友說,有的官員不肯多為人民做事,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任期一到就拍拍屁股一走了之,這叫什么父母官?王羲之為官清正廉潔,十分體恤人民的疾苦。就在他任會稽內史期間,有一年在他管轄的地域之內發生了災荒,老百姓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饑,不少人貧病交加在死亡線上掙扎。面對這一嚴重災難,羲之心急如焚,這時有人提出:由官府拿出一點錢、糧來攸濟災民,但這顯然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有人提出,從外地運糧到會稽來,但當時其他地方也沒有糧食,更何況遠水救不了近火,難以解決燃眉之急。這時王羲之巡視郡境五百里,斷然決定打開城南幾座大糧倉賑濟災民。當時主管補給業務的劉平急忙提出:那些倉庫聽存糧食是百姓交給朝廷的賦稅,動用不得!擅分稅糧輕則罷官,重則殺頭!王羲之向劉平和其他官員解釋,糧是百姓繳的,如果百姓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又有誰來交糧納稅呢!救命如救人,至于后果就顧不得那么多了。

  事后朝廷、皇上并沒有對王羲之興師問罪,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王羲之在危急關頭開倉賑貸,救活了很多人,他們來年可以交納稅賦。在執行這一舉措時,官員都沒有營私舞弊行為。其二,王羲之同情人民,關心大眾,在會稽很得民心,威望很高。其三,東晉皇權不振,東晉的皇帝不比其他朝代皇帝至高無上,一呼百應,他對權臣有很大的依附性,權力有限。王羲之在朝廷有三親六戚二十余人,掌握實權,東晉政權依賴他們支撐,皇帝也不能隨意降罪于王羲之。

  《晉書·王羲之傳》云: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羲之每上疏爭之,事多見從。又遺尚書仆射謝安書曰:"頃所陳論,每蒙允納,所以令下小得蘇息,各安其業。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東海矣。"作為父母官的王羲之經常上疏力爭,要求減少賦役,減輕人民負擔,鑒于上述種種原因,往往獲準。在這之中,謝安起了不小的作用。王羲之在致謝安的信中,表達了感激之情,甚至用夸張的語言說,如沒有他的鼎力相助,會稽一帶早就蹈入東海不復存在了。

  (二)禁酒節糧

  東晉時期飲酒成風,特別是那些風流名士更是整天酒醉如泥,瘋瘋癲癲地大發議論。這種風氣自然也波及到民間,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同僚們被當地百姓宴請,席上自然少下了酒,王羲之酒量很大,也許他會痛飲一番,然而他端起酒杯呆在那兒,躊躇了半天沒有喝,眾人都納悶不解。

  王羲之回到官府問手下的官員,本地一年之中用于釀酒的米、麥、高粱等糧食要多少斤?大家面面相覷,回答不上。過了好一會劉平才說:"屬下不知道具體數量,不過百姓都會人工釀酒,井市也有水酒出售,日子艱難大家借酒澆愁。每年釀酒所用的糧食,其數量相當可觀。"王羲之這才說明自己的意圖:這些年災荒不斷,年景不好,糧食精貴,酒不飲無妨,沒有糧食就會餓死。糧食從播種到收獲要好幾十月時間,來之不易,我們要把僅有的一點糧食儲備起來,以作度日之須。現在下令,本郡在一年之內不得釀酒,市面上也不得出售酒類。禁酒這一舉措,在此以前曹操也曾實行過,那是為在困難的條件下籌措更多軍餉用于戰爭。而王羲之則是為了"救民命",其意義是不同的。"禁酒節糧"實施以后,果然節約了谷物,使糧食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此郡斷酒一年,所省百余萬斛米,乃過于租。"然而,王羲之卻受到各方人士的指責非議,他曾經寫信給他的好友謝安闡明下令禁酒是為節約糧食,防止百姓被餓死,除此之外別無良策。他說:"百姓之命倒懸,吾夙夜憂。此時既不能開倉庚賑之,因斷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猶至此,使人嘆息,吾復何在?"王羲之萬分感慨,他憤怒異常地寫道:"處世不易,豈惟公道"。

????二、進言改革

?? (一)復開漕運

  所謂漕運,舊指通過水路(間或陸路)將糧食解往京師和指定地點的運輸。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將山東糧食運往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作軍糧。漢桓寬《鹽鐵論·刺復》云:"涇淮造渠,以通漕運"。事實正是如此,漢代"始引渭渠以漕山東之粟,旋濬褒斜以致漢中之谷,初不過歲運數十萬石,及其盛時,歲益漕六百萬石,類由河渠疏利,治之有方。魏武篡漢,偏安洛陽,然猶任鄧艾,廣開漕渠以達江準??"歷史進入晉代,由于戰爭不斷,中華大地呈割據局面,漕運久停。到北伐之時一切軍需只好轉運供給,西輸許洛,北入黃河,應征服役的民工忍受不了苦難,故"流亡日眾"。更重要的是東土饑荒,自不暇救。

  早在未有漕運的戰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惠王(即梁惠王)對災荒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即河東發生災荒將民眾移至河西,如果河西遇災則移民于河東。有了漕運這一良法,一遇到災年,則以粟就人,而不是以人就粟。"移民就食"使百姓拖兒帶女離開自己的家園,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來說,猶如雪上加霜。再者災荒嚴重的百姓食不果腹,疾病隨之而來,移民有時難以實現,將會有很多人因饑餓奔彼而喪生,這都是弊端。而漕運以粟救人,百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抗災自救,以免跋涉之苦,這對保護勞動力,發展生產無疑是有利的。漕運于國于民均有大益,王羲之毅然向朝廷建言復開漕運,并提出了實施辦法: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復催下,但當歲終考其殿最。長吏尤殿,命檻車送詣天臺。三縣不舉,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極難之地。王羲之希望朝廷將復開漕運的事決定下來,并委派下臣實施,到年終以此來考核政績,尤其是長吏如不能完成任務,政績很差,可送至大臺治罪。如果三縣不實行,則郡守必須罷免,或派到環境艱苦的邊疆,降職使用。

  (二)懲辦貪官

  王羲之在視察諸具時,發現倉督監耗盜官米,動以萬計。"耗",管理不善,如蟲、鳥、鼠、至食以及發霉變質等消耗,是有一定規定的,超過了范圍就是倉督監的失職行為;倉督監自己盜竊官米是執法犯法,有的數量巨大,如余姚一個具就達十萬斛。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如此,屬會稽管轄的其他諸縣也同樣如此。由于地方官貪贓枉法,致使國庫空乏,這是一件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實力、危及整個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他主張對那些奸吏給予重判,"誅翦一人"起到"殺一人儆百"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其后便斷"。

  (三)

  改進征役修改刑法北伐軍興,戰爭不斷,東晉初建時,司馬昱的"寬眾息役,惠益百姓"的政策和許諾,根本兌現不了。出現了百姓流亡,戶口日減,百工醫寺,死亡絕沒的局面。王羲之詳細分析了發生這種狀況的源由,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自軍興以來,征役及充運死亡叛散不反者眾,虛耗至此,而補代循常,所在調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則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輒令其家及同伍課捕。課捕有擒,家及同伍尋復亡叛。百姓流亡,戶口日減,其源在此。又有百工醫寺,死亡絕王羲之:《與尚書仆射謝安書》,《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軍集》。沒,家戶空盡,差代無所,上命不絕,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彈舉獲罪無懈息,而無益實事,何以堪之!謂自今諸死罪原輕者及五歲刑,可以充此,其減死者,可長充兵役,五歲者,可充雜工醫寺,皆令移其家以實都邑。都邑既實,是政之本,又可絕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復如初耳。令除罪而充雜役,盡移其家,小人愚迷,或重于殺戮,可以絕奸。刑名雖輕,懲肅實重,豈非適時之宜邪。"征役及充運死亡叛散"人數很多,官方按常規"補代",結果是"上命所差,上道多叛",負責管理的官吏索性與叛音席卷同去。至于為何吏與叛者一直叛散,因為這方面官吏也相當艱辛,他們對朝廷和當時的法律心懷不滿,發生叛亂事件,叛散者的"同伍",同樣要受"課捕",與此同時對叛者的家人也受到課捕,家人得到消息紛紛逃亡。上述的原因還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百工醫寺,死亡絕沒,家戶空盡",沒有人被差遣替代。王羲之提出減少判死刑的人,讓他們補充兵役。判五年徒刑的"可充雜工醫寺",充當雜工醫寺的人,他們的家要移至都邑,否則,逃亡的事將與以前一樣,移其家"可絕其亡叛",因為家在都邑生活比較安定,逃跑亡叛必須顧家小,再者都邑范圍有限,管理比較嚴密,全家亡叛很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百工可以生產各種手工業產品,這些產品既可保證朝廷官府和軍隊的需要,也可以供應市場。醫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對于保障百姓健康和戰時醫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重新建立和穩定百工醫寺的隊伍,事關重要,有了他們,城市就比較充實,他們不叛亡,社會也就穩定多了。部邑充實穩定是政治之本。王羲之將自己的政見概括為:"罪而充雜役,盡移其家",重罪者判以死罪。刑名雖輕但懲辦實際上很重,是不合時宜的。

  王羲之巨識深邃,先覺于人,很多主張在當時是正確的,但未能實施。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王逸少在東晉時,蓋溫太真、蔡謨、謝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懷物外,不為人役,故功名成就,無一可言,其操履識見,議論鬧卓,當世亦少其比。

  誠然,這樣的評論是符合實際的。然而一個人的功名成就,除了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思想之外,還要有許多條件,其中機遇也是必不可少的。諸葛亮才華橫溢,謀略超群,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及群雄逐鹿的歷史舞臺等客觀條件與機遇,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就無法施展,更談不上有偉大的功名與光輝的業績。

  王羲之的許多政治主張均未被當權者所接受,內心是非常憂憤的,特別是伯父王導、工敦,岳父郗鑒亡故以后,他更加無能為力。王羲之的思想主張并非紙上談兵沒有價值。歷史是一面鏡子,他的主張對南北朝也產生過積極影響。南朝北朝對峙,特別是南朝偏安一隅與東晉相似,他的許多政治主張被當時的政治家所"移植"采用,都產生了積極的有益的效果,這些都斑斑可考。

  王羲之是作為一個名垂歷史的書法家,對政治、軍事、經濟、法律有如此精辟的見解,古往今來委實是不多見。

????三、反對憒憒之政

  王羲之"少有美譽",是王氏望族的的驕傲。作為三朝輔政掌有實權的伯父王導,對他有不少贊揚之詞,非常器重他。王導要他到朝廷任侍中、吏部尚書一類要職,他總是推托謝絕:"吾素自無廊廟志,直王丞相時果欲內吾,誓不許之,"后來投入了王導的政敵庚亮的幕中,充當了參軍。王羲之棄高官當幕僚,絕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原因的。古代文獻雖然對此沒有專門的記述,但我們分析這一方面的原因,從中可以了解王羲之的政治主張。在王導輔政期間,豪強橫行,貪贓枉法,人民大眾苦不堪言。王導對此則采取容忍寬恕的態度,有時僅懲辦下級人員,以此敷衍塞責。人們對此非常憤慨。庾翼在給庾冰的信中,表示了他對王導的不滿情緒。"大較江東政,以傴儛豪強,以為民蠹,時有行法,輒使之寒劣,如往年偷石頭倉米一百萬斛,皆是豪將輩,而直打殺倉督監以塞責。山邏作余姚半年,而為官出二千戶,政雖不倫,公強官長也,而辟共驅之,不得安席。??雖皆'前宰'之昏謬,江東事去,實此之由也。""前宰"王導的昏謬是當時朝野議論的話題,人們對王導的治國方略稱之為"憒憒之政"。"憒憒"是貶意同,糊涂、昏亂的意思。也就是說王導施行的是昏亂之政。而王導本人對此卻不以為然,他曾說"人言我憒憒,后人當思此憒憒。"徐廣《歷紀》曰"導阿衡三世,經綸夷險,政務寬恕,事從簡易,故垂遺愛之譽也。"果然如此,后人對他的"憒憒之政"大加贊賞。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歷任元、明、成三帝,是權重位高的三朝元老,歷史上的評價很高,《王導傳》六千余字,幾乎全是溢美之辭。他在建立東晉時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務存大綱、不拘細目"的執政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晉初立,需要安定的現實要求,但此政治方略不能全盤肯定,特別是在后期有較為惡劣的后果。據《晉書·顧和傳》載:"既而導遣八部從事之部,和為下傳還,同時俱見。諸從事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和獨無言。導問和:'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既然可以網漏吞舟,何須"察察為政"?細致了解治理情況豈不是多此一舉?在當時由于《晉書·王羲之傳》。

  王導的憒憒之政,對貪官污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門閥豪強更是寬容放任。"時王尋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寧等諸將,井下奉法,大臣患之。"鑒于這種情況,陶侃和瘦亮都曾想起兵廢黜王導,由于郗鑒的勸阻,未曾行動。王羲之對在王導政治統治下的時局極為不滿,尤其對"倉督監耗盜官米"的罪惡表示極大的憤慨。主張懲辦貪官污吏和不稱職的官員。王羲之反對"網漏吞舟"、反對王導的"憒憒之政"是不言而喻的。

????四、政治理想

  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拔萃國舉",在他一生中不乏救國匡時之志。他給殷浩的書信中曾表示:若蒙驅使,關隴、巴蜀皆所不辭。吾雖無專對之能,直謹守時命,宣國家威德,固當不同于凡使,必令遠近咸知朝廷留心于無外,此所益殊不同居護軍也。當時關隴由苻秦王國統治,已蜀是由成漢王國霸占,他們都很強大,經常侵擾東晉,構成外患。王羲之立志要"宣國家威德",收復關隴、巴蜀,在邊疆艱苦奮戰、建功立業。但事實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順利,后來他做殷浩的護軍將軍和會稽內史,在《恭命帖》中云:"尋復逼,或謂不可以不恭命,遂不獲已,處世之道盡矣!"他的政治抱負并未實現。

  王羲之認為力爭武功,作非所當,主張文治為上,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宜虛己求賢,與有識之士共謀國家大事。

  王羲之希望自己成為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他想有一個像劉備一樣的君主"三顧茅廬"。他非常贊賞諸葛亮對劉備的建言。諸葛亮在隆中長期觀察天下形勢,精心謀劃統一中國的策略。與劉備的這番談話就是所謂的"隆中對"。

  上羲之在《遺殷浩書》,《與會稽王箋》中均站在比較客觀的主場,對"彼"、"我"的情況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保江"戰略策略,從中不難看出他吸收了諸葛亮軍事思想。由于他所處的地位和諸葛亮不同,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政治綱領行事,而殷浩拒絕接受他的戰略對策。

  王羲之敬慕諸葛亮,他與諸葛亮有不少相同之處。他們都是山東臨沂人,都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任過職;他們唇槍舌劍,都有辯才。王羲之贊賞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聯合孫權、內修政理,以奪取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的一系列對內對外的政策策略。

  王羲之認為"國家之安在于內外和",他反對黨同伐異,主張協和共處,維護政局安定。為了統一大業,要效法廉頗、藺相如,一致對外,他勸殷浩把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畫在屏風上,以示訓導。文獻上這樣說:殷洪源與桓溫不協,王逸少移書苦諫,欲畫廉藺于屏風???王羲之曾在謝萬的信中說,"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陸賈是漢初政論家,辭賦家,官至大中大夫,他認為武力可以奪取政權,卻不能單靠它來維持政權。所以《晉書·庾亮傳》。?

  他向漢高祖提出:"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王羲之依陸賈處世,即依陸賈的政見處世。

  東晉建立不久,其政權需要進一步鞏固,使用武力是不適當的,政以道勝,其道者就是儒家、黃老之道,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章評述。

????五、審量彼我的決策思想

  戰爭中有一系列的決策問題,王羲之認為要"審量彼我,萬全而后動"。

  這與"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筆者認為"審量彼我"的軍事思想更加深刻。這里有精審、審時度勢的內涵,對"彼此"有量的分析,這一點無論是對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都非常重要,沒有對各種軍事要素"量"的掌握與分析對比,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量"不僅限于數的概念,還有衡量權衡之意,通過"審量彼我"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

  對待北伐的基本態度東晉雖然在江南建立了政權,但北方的中原大片領土被胡人占領,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北伐是當時政治、軍事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不過我們不能離開當時雙方的形勢,簡單地用支持或是反對北伐來判定是否正確。東晉初建時期,南渡的百姓,他們飽嘗了家破人亡離鄉背井之苦,懷念故土。而北方的士族遷至江南,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且驚魂未定,何去何從,如何對待殘酷現實?存在著兩種精神狀態和情緒。《世說新語·言語》作了這樣的記述: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竹宴。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止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里的周侯是王蓑之的延譽者周頜,他對江嘆息代表了一部分過江士族的思想感情。而王導"愀然變色",慷慨陳辭:"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顯然是另一種精神狀態。王導的這一政治綱領,團結了朝野一批人,得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擁護。他們以上述綱領作為精神支柱,盼望有朝一日光復中原大地。第一次發動北伐的是祖逖,他是中原淪陷后移居京口的一位將領,當時王導為首的統治集團不敢對北伐提出異議,怕夫去民心丟掉具有號召力的"克復神州"的旗幟,故提出"使白招募"組織北伐,只給祖逖調撥一千人的糧食、布三千匹,不給鎧仗兵器。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帶領一批人馬渡江,當船行駛到江心時,祖逖擊揖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祖逖在淮陰鑄造兵器招募士兵,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失地,晉元帝怕他勢力太大,派怔西將軍戴淵總領北方六州軍事,阻止祖逖北伐活動。此時祖逖感到深受掣時,缺乏有力的支援,北伐成功無望,優憤而死,使收復的領土再次失去。

  誠然,東晉政權建立不",立足不穩,政治上尚下強大,這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客觀原因。但統治階級不肯支持是主要的。王導雖然慷慨激昂地表示要"克復神州",但這純屬是一種策略,攏絡人心而已。呂思勉論及《王導傳》時說:"此傳頗能道出東晉建國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調和南方人士,收用北來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蓋僅在保全江表而不間北方,即王導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臺。東晉之所以能立國江東者以此,其終不能恢復北方者亦以此。"這種評論分析確實是擊中了問題的要害。

  有經綸大略的軍事將領庾翼"以石虎衰暴屢表北伐",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他移屯襄陽,征發六州內車牛驢馬和地主的奴仆當兵組織力量,命庾冰鎮守武昌,為翼的后援,準備大舉進攻后趙和成漢。當時蔡謨認為"若棄江遠去,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實際上,東晉士族地主和多數朝臣偏安江左,不肯冒"累卵"之險,害怕失去自己的安樂窩,所以反對這次北伐。而王羲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想克定有期"。王羲之盛贊如此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雖有矛盾還不是太尖銳,更重要的是北方石虎繼位,他暴虐成性,任意殘害百姓,"獵車千乘,養獸萬里,奪人妻女,十萬盈宮"。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一觸即發。這些都為北伐提供了準得的良機。王羲之支持庾翼北伐還基于對庾翼為人的深刻了解。庾翼"戎政嚴明,經略深遠,數年之中,公私充實,人情翁然,稱其才干。由是自河以南,皆還歸附。"他早有"復興"的雄心壯志,以"滅胡平蜀為己任",對北伐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基于敵我雙方的形勢分析,王羲之決定支持這次北伐。

  (二)反對殷浩北伐

  對殷浩發動的北伐,王羲之竭力反對。殷浩、桓溫都是握有兵權的大將,他們為權力之爭水人不容。殷浩將穎川荀羨作為羽翼以對付桓溫。王羲之密說殷浩、荀羨應以大局為重,他認為國家之安在于內外和睦,不宜內構嫌隙。可是殷浩、荀羨怎么也聽不進去。當王羲之知道殷浩要冒然進行北伐時,立即以書勸阻,但沒有奏效。殷浩仍整軍前行,結果在穎水橋(今河南省許昌縣)吃了敗仗。殷浩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準備再度北代。王羲之以為必敗,并立即致書于殷浩和會稽王表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盡懷極言"勸其休養生息,尊賢虛已,不要快意于目前,致生民于涂炭。

  王羲之在《遺殷浩書》中寫道:知安西敗喪,公私惋恒,不能須臾去懷,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敗喪,此可熟念。往事豈復可追,愿思弘將來,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興之業,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力爭武功,作非所當,因循所長,以固大業,想識其由來也。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言嘉謀棄而莫用,遂今天下將有土崩之勢,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追咎往事,亦何所復及,宜更虛己求賢,當與有識共之,不可復令忠允之言常屈于當權。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都督將各復舊鎮,自長江以外,羈摩而已。任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更與朝賢思布平政,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懸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舉,未能事事允稱,當董統之任而敗喪至此,恐闔朝群賢未有與人分其謗者。今亟修德補闕,廣延群賢,與之分任,尚未知獲濟所期。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復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執政,然當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盡懷極言。若必親征,未達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復與眾共之。復被州符,增運千石,征役兼至,皆以軍期,對之喪氣,罔之所厝。自頃年割剝遣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參夷之刑耳。恐勝、廣之憂,無復日矣。王羲之首先從上次北伐失敗談起,殷浩第一次北伐是公元352 年,就在這一年又準備第二次北伐,闔朝上下正為之"惋怛",不能忘懷。在這種情況下,應詼認真地總結失敗教訓,而不能重蹈覆轍。還應該發揮自己的長處,從長計議,以期改弦更張,其出發點是為了鞏固東晉的江山大業。信中分析了"自寇亂以來"的形勢和前幾次北伐失敗的教訓,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王羲之還從私人的角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利害關系,"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舉,未能事事允稱,當董統之任,而敗喪至此,恐闔朝群賢未有與人分其謗者。"北代失敗,會激起民憤,世態變故,那你就成了歷史的罪人,無地自容了!

  《遺殷浩書》對虛務玄談而無軍事才能的殷浩,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這時王羲之憂心如焚,便又寫信給會稽王司馬昱,這就是所謂的《與會稽王箋》。司馬昱是輔政親王,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實權,王羲之在書中論及時事,陳述了不宜北伐的理由,并希望司馬顯對殷浩再舉北伐提出忠告,加以勸阻。

  《與會稽王箋》云: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于當年,何不權輕重而處之也。今雖有可欣之會,年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欣。《傳》云:"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憂"。今外不寧,內憂已深。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于眾,傾國以濟一時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誠獨運之明足以邁眾,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擬議乎!夫廟算決勝,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后動,功就之日,便當因其眾而即其牢。令功未可期,而造黎殲盡,萬不幸一。且萬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雖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今運無還期,征求日重,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內所痛心嘆悼而莫敢叫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張,令殷浩、荀羨還據合肥、廣陵,許昌、譙郡(令安徽毫縣)、梁、彭城諸軍皆還保淮,為不可勝之基,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此實當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憂可計日而待。安危之機,易于反掌,考之虛實,著于目前,愿運獨斷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淺而言深,豈不知其朱易。然古人處閭閻行陣之間,尚或于時謀國,評裁者不以為譏,況廁大臣未行,豈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決在行之,不可復持疑后機,不定于此,欲后悔之,亦無及也。殿下德冠字內,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當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瘤寐長嘆,實為殿下惜之。國家之慮深矣,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游將不止林藪而已。愿殿下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可謂以亡為存,轉禍為福,則宗廟之慶,四海有賴矣。

  《遺殷浩書》和《與會稽王箋》析理透徹,充滿激情,切中時弊,抨擊了朝政,在當時是很危險的。然而,他從大局出發毫不顧忌,"取怨于執政"仍"盡懷極言",這不但顯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銳的洞察力,非凡的軍政才能,而且表現了一個愛國主義者的大無畏的精神情懷。

  王羲之的書札為殷浩所發,可謂仁至意盡,情真意切,"此數札者,誠東晉君臣之良藥"。此時吏部尚書王彪之與王羲之持相同意見,也認為殷浩妄動失策,立即上疏:"弱兒等(雷弱兒、梁安)容有詐偽,浩未應輕進。"會稽王司馬昱將忠良的建議放置于一旁不論不議,繼續支持這勞而無功的北代,而殷浩求勝心切,不聽勸告,一意孤行,于永和九年(353 年)將北伐付之于行動,結果在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北)一敗涂地,損兵折將,陣亡和被俘者達一萬余人。事后會稽王后悔莫及,感慨地說:王彪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實真正的人才要數王羲之。殷浩再次失敗給桓溫以口實,故桓溫上疏列數殷浩之罪狀,結果殷浩被廢為庶人,徙東陽信安(浙江金華)。古人云,"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殷浩的最終結局對于王羲之來說,不正如此嗎,有人根據王羲之對殷浩北伐的態度得出結論,王羲之對北伐持消極態度,這是值得商榷的,王羲之除了支持過祖逖、庾翼的北伐外,還有一例可證,公元永和十二年(356 年)桓溫北伐,取得局部勝利,當時王羲之雖然已經辭官歸隱了,他仍十分關切戰事,對勝利充滿信心和喜悅:恒公以至洛,今摧破羌賊。賊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舊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實著,自當求之于古。真可以戰,使人嘆息。

  王羲之對幾次北伐都審時度勢,他不一概反對也不一概支持。他早有收復中原之志,之所以反對殷浩北伐是殷浩動機不良,各方面條件不具備。一旦條件成熟,在北伐中取得某些戰果,他自然興高采烈。在重大問題面前不憑一時感情沖動做出決策,才不愧為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在殷浩北伐之前,王羲之作出了"必敗"的結論,最后北伐果然以失敗而告終,這預測的準確性,可謂是神機妙算。然而這絕不是偶然的碰巧。戰爭勝負是冒險、碰運氣還是預先可以測知,當然是后者。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孫武一再申述"見勝而戰","必勝乃戰","善戰者見勝如見明;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作為一個戰爭的指揮者,開戰以前,就能很有把握地測知戰爭的勝負,就像見到太陽、月亮一樣。奪取戰爭的勝利就像以水滅火一樣有把握,善戰者總是在看到必勝后再出戰,貿然行動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王羲之"清貴有鑒裁",對北伐的準勝誰負看得很準,他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才得出結論的。他認為北伐戰爭"必宜審量彼我,萬全而后動"。

  朝廷爭權奪利,桓溫與殷浩視為死敵,嚴重不和,互相牽制。桓溫想獨攬軍政大權,謀取皇位;殷浩想借北伐取勝樹立自己的權威,然而他剛愎自用,缺乏軍事才能,不善于用兵,第一次北伐損失慘重,"遺黎殲盡,萬不余一",元氣尚未恢復,又再度舉兵北伐。東晉是進攻的一方,"千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所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利因素。而北方領土遼闊,進退有很大的余地,相比之下,東晉所占地域就此較狹小,"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因循所長,以固大業",這里的"因循所長",是指的東晉的地理環境,就是說東晉的地理環境仍有優勢,江淮是天然屏障,對守勢極為有利。

  在"內憂已深"的情況下,想訴諸于武力,解決"外不寧"是很難實現的,誠然歷史上曾有過"傾國以濟一時之功者,亦往往而有之"。但這種情況是有前提的,它不僅在于"獨運之明足以邁眾",而且"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現實與歷史上的"傾國以濟一時之功者"情況不同,豈能"求之與今"。據此,王羲之認為只能采取權宜之計:"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他提出"保江"(又稱"保淮")的戰略計劃:以江淮流域為根據地,把徐州、商丘的兵力拉回來,這樣可集聚在安徽合肥、焦郡,江蘇廣陵、河南許昌的力量,等待時機發動進攻。"保江"策略源于王導的思想,那時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這是置中原于度外,忘仇忍恥。事實證明,不審量彼我,盲目采取軍事行動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審量彼我就是要了解敵我雙方的客觀情況,"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這是許多軍事家都懂的道理。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這必須對"彼""我"作出實事求是的評估,只有審量準確,結論才可能正確無誤。人的認識正確了,戰爭的戰略才有可能正確。殷浩對王羲之的對敵我雙方的分析和建議置若罔聞,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王羲之對北伐后果一語中的的分析預測顯示了他的正確思想。

  王羲之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了解這一點的人并不多,研究得也不夠。明代洪應明在《容齋隨筆》中列舉了王羲之對北伐的真知的見后,不勝感慨他說,"其識慮精深,如是其至,恨不見于用耳。而為書名所蓋,后世但以翰墨稱之??則一藝之工,為累大矣。"洪應明的話是符合實際的.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象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 国产区第一页 |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高潮无套久久 |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婷婷91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 | 中文日韩在线 |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 欧美综合久久 | 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毛片 | 国产伊人一区 | 欧美乱大交xxxxx春色视频 | 欧美一级在线 | 成人精品影院 | 亚洲在线 | 国产成人高清 | 午夜视频网站 | 久久精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av在线一区二区 | 一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妖精 | 日韩午夜 | 色二区 | 日本欧美国产 | 亚洲精品999|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亚洲成年人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