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學領域,德國科學界群星璀璨,人才輩出。除了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后移民美國)、數學王子高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后移民美國)和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之外,德國科學家及其發明創造可謂枚不勝舉: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 1876年德國發明家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制造出第一臺四部沖程內燃機。 1885年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經過反復試驗,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獲得了“汽車制造專利權”。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可用于身體內部結構的檢測和安全檢查。 1969年戴特洛夫和格洛爾普發明芯片,奠定了信息革命的基礎。 上述部分列舉的科技成果深深地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生活。可以說,德國對科技的貢獻舉世公認。如果把移民到南北美洲、澳洲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德裔科學家也考慮進去,德國人的創造性貢獻更是令人驚嘆。 一、預計到不良后果的科研成果,堅決禁止 德國的核電技術相對發達,自核電開始啟用以來,并未出現過核泄漏問題。目前,德國用電總量中有1/4來自核電。盡管德國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尤其是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但政府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預期發電量是否足以彌補關閉所有核電站造成的電力短缺并沒有十足信心。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德國斯圖加特民眾首先舉行示威游行,抗議政府計劃延長某些核電站的使用時間。在全國多數民眾的反對之下,2011年3月12日,德國政府宣布在三個月內關閉7座1980年以前投入運營的核電站。 德國民眾對核能的反對,除了對其后果的擔憂之外,也和高昂的維護費用也有很大關系。為了確保核電站安全運轉,德國每年需要最多5000萬歐元(約合4.64億元人民幣)的維護費用。為此,2002年,德國政府曾通過一項“核電逐步退出”法令,確定到2022年左右關閉德國境內全部核電站。2010年10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默克爾政府有關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的計劃,將德國關閉最后一座核電站的時間由2022年前后推遲到大約2035年。由于德國多數民眾和綠黨的強烈抗議,延長核能運營期限的計劃宣告破產。 二、不經濟的科研成果,忍痛放棄 磁懸浮技術是德國人的又一高科技發明。1922年,德國人赫爾曼·肯佩爾提出電磁懸浮構想。1934年申請獲得磁懸浮列車的專利。德國西門子公司和蒂森克虜伯公司擁有世界領先的磁懸浮列車設計和建造技術。高速磁懸浮列車用電磁力將列車浮起,并采用特殊供電方法,實現列車不帶燃料、與鐵軌無接觸的“地面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公里以上。從技術上講,德國沒有理由不使用磁懸浮。德國國內支持磁懸浮項目的人認為,成功修建一條商用磁懸浮線路,有助于德國向全世界展示和推廣其先進的磁懸浮技術。為此,德國于1987年在西北部的埃姆斯蘭特小城修建了一條31.5公里的實驗線路。 德國也曾計劃在巴伐利亞州啟動修建德國首條商用磁懸浮線路的項目。這條磁懸浮線路計劃連接慕尼黑火車站和慕尼黑機場,全長37公里。完工后,從慕尼黑火車站到機場所需時間將縮短至10分鐘。目前,從慕尼黑火車站乘坐城鐵到機場大約需要40分鐘。項目原先預算為18.5億歐元,但根據項目承建方的核算,完成這一磁懸浮項目需要投入34億歐元,幾乎是預算的兩倍,已突破各方承受能力。時任北威州州長施泰因布呂克就曾譏諷說:“誰會為了能快10分鐘而用兩倍于傳統輪軌高速列車的錢去投資磁懸浮線?”這也難怪當他擔任德國財政部長后,對慕尼黑磁懸浮線需要聯邦政府增加投資表示堅決反對。 1997年,德國也曾打算興建一條柏林到漢堡的磁懸浮線,全長292公里,投入后從柏林到漢堡可在一個小時內到達。這個項目功虧一簣的原因也是錢的問題。據專家計算,即使對往返于柏林與漢堡的磁懸浮列車乘客數量最樂觀的估計,磁懸浮列車運營后,每年也將虧損1億馬克。2000年初,由于誰也不愿增加投資,更沒有人愿意為未來的虧損埋單,這一項目在爭吵中正式下馬了。 昂貴的建造費用和預期的虧損導致磁懸浮項目在德國始終無法上馬,而且公眾的反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磁懸浮受阻的原因。在一項民意調查中,58%德國公眾認為磁懸浮項目對德國經濟而言太超前,39%的受訪者則認為磁懸浮“沒必要”且太貴。 磁懸浮技術在德國國內遭受一次又一次打擊的同時,德國加緊了在國際上的推銷力度。據報道,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匈牙利布達佩斯,捷克的個別城市以及美國拉斯維加斯,在德國人的游說下都動過興建磁懸浮列車線的念頭。不過,這些設想最終都因為費用問題而擱淺。最終,中國拯救了磁懸浮技術磁懸浮項目,使其沒有完全胎死腹中。上海建成了全球第一條,也是目前唯一一條商業運行的磁懸浮列車線,該線全長30公里,連接上海市內與浦東國際機場。2002年12月31日首次通車運行。2006年4月通過了國家全面驗收,現已經正式運營。上海磁懸浮列車建成后,德國的電視臺紛紛播放這一消息。有的人嘆氣,有的人失望、嫉妒,但更多的人很理智:“沒有辦法,因為我們德國沒有太多的錢來上這么大的項目”。 三、無法預料后果的科研成果,先試用后禁止 轉基因技術作為現代高科技成果,在德國乃至歐洲也存在很大的爭議。盡管孟山都公司的MON810轉基因玉米種子于1998年獲得歐盟的進口和種植許可,但歐盟一些成員國如奧地利、匈牙利、盧森堡、希臘和法國依然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2005年,德國開始種植MON810轉基因玉米,這是德國唯一被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據統計,德國全年的玉米種植面積在1800萬公頃至2000萬公頃之間,而德國2009年預計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僅為3600公頃,幾乎都集中在德國東部地區。 綠色和平組織和環保組織對農業部的這項禁令表示歡迎。德國環境和自然保護聯合會稱,轉基因玉米對自然界和動物已造成了很大危害,必須強制禁止。有飼料研究報告顯示,轉基因玉米對實驗鼠的免疫系統會造成損害。 四、科學是一把雙刃劍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德國人對科學并不盲從,更不會將科學視為“全能神”。德國人認為,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最前沿的認知而已,但人類的認知一定有時代性和局限性,不能把科學當作終極宇宙真理來看待。這種理性精神來自于其歷史上諸多的教訓。其中格蘭泰公司“反應停事件”給德國人上了令人難忘的一堂課,從而使德國人對科技無限制的應用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銅像的倡議人,同時也是沙利度胺的受害者伊格爾表示,他在參觀柏林納粹集中營的時候萌發了為沙利度胺造成的畸形兒和死者的塑像的念頭。他希望在事件引發者和受害者之間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制作銅像約5000歐元的費用由事故制造者德國制藥商格蘭泰公司支付。在當天的雕像揭幕儀式上,格蘭泰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總裁)斯托克代表公司向沙利度胺受害人道歉。斯托克表示,格蘭泰公司對沙利度胺引發的后果表示遺憾,并特此向沙利度胺的受害者請求原諒。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1953年,瑞士的一家制藥廠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藥廠放棄了對它的進一步研究。與此同時,德國格蘭泰公司開始對沙利度胺進行研發,并在1957年推出了一款主要成分為沙利度胺的安眠藥。這種安眠藥對妊娠反應有明顯的療效,能夠有效地減輕婦女懷孕早期出現的惡心、嘔吐等妊娠癥狀,一時在歐洲各國、日本、非洲等國家爭相上市,使用極為廣泛。不過,由于這種藥物的動物實驗獲得的毒理學數據不可靠,沒有能夠進入美國市場。 到了1960年,歐洲新生兒畸形比率異常升高,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經過調查發現,新生兒畸形的發生率同沙利度胺有關系。之后的毒理學研究也表明,沙利度胺對靈長類動物有很強的致畸性。1961年10月,在西德婦產科學術會議上報告了沙利度胺引起的海豹型畸胎,并統計出從1957~1961年間這種藥物造成了8000余個畸形胎兒。當年,沙利度胺銷售被禁止,但是,此前售出的藥品已經導致了全球近萬名嬰兒先天畸形。很多嬰兒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幸存下來的不得不終生與殘疾為伴。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 格蘭泰公司總裁斯托克在道歉中表示,當時在研發沙利度胺時,格蘭泰公司依據了當時所有的科學知識和所有在20世紀50和60年代適用于新藥品測試的行業標準。很顯然,格蘭泰公司當年生產的反應停是科研的結晶,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產品,而且也符合當時的藥品測試行業標準,但是,如果沒有應有的警惕和科學理性的態度,今天的高科技產品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毒藥。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