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遠:(1898—1943),遼寧開原人。早年留學日本,1923年回國后在沈陽開設肇慶窯業公司,曾任遼寧商務總會會長。“九一八”事變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曾以記者身份在湘、鄂、川、贛、滬等地活動,鼓動民眾抗日救國。曾參與籌辦《生活日報》。1939年任新疆學院院長,聘請茅盾,薩空了、張仲實等人任教,還延請趙丹、高滔、于村、王為一等人從事文藝宣傳活動。后創辦宣傳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0年盛世才暴露了他反動的真面目,將其軟禁在家。次年5月18日,盛世才先捏造“漢奸”、“托派”的罪名將他逮捕,后又施以30多種酷刑,逼其承認是“蘇聯間諜”、“秘密共產黨員”。但他始終堅貞不屈。1944年6月,盛世才派人在食物中放毒,使他腸肺爛穿,大量嘔血便血,然后,又令人給他注射兩支烈性毒針,將其運至東花園數丈高墻上,再從墻頭推下殺害,并毀尸滅跡。全國解放后,中共中央曾專門派出考察團到新疆尋找其遺骨,沒有找到。 杜重遠在上海曾先后住在愚園路1032弄岐山村25號, ![]() ![]() ![]() 瑞金二路198弄8號 ![]() ![]() 淮海中路1897號。 ![]() ![]() 何香凝:(1878年-1972年),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伴侶,中共高級干部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杰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 何香凝上海的住處在復興中路復興坊(原辣斐德路辣斐坊)8號。 ![]() ![]() ![]() 李濟深:于1885年出生于廣西蒼梧,原名濟琛,字任潮,中國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家。早年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曾留學日本。1924年任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副校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9年10月9日,李濟深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 李濟深上海的住處在愚園路1015號 ![]() ![]() 沈鈞儒:(1875年—1963年),字秉甫,號衡山,漢族,浙江嘉興人,清光緒時進士。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法學家,曾出席在柏林召開的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當選為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政治活動家,與鄒韜奮、李公樸等七人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堅貞不屈,8個月后即1937年7月才獲釋。是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領頭人。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等職。 ![]() 沈鈞儒上海的居處在愚園路750弄11號。 ![]() ![]() ![]() 史良:190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蘇常州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考入常州女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1923年考入上海法政大學,1927年畢業后任南京政工人員養成所指導員。九一八事變后,發起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被選為理事。1936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因積極參加與領導抗日救亡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首任部長。生前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 史良上海的居處先后在復興中路復興坊1號 ![]() ![]() 武定西路1359號 ![]() ![]() ![]() 王造時:1917年就讀于北京清華學校中等科,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兩次被捕入獄。1925年8月,自清華大學畢業后,轉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就讀政治學,1929年6月獲政治學博士學位,8月到英國任倫敦經濟學院研究員。 王造時1930年經蘇聯回國。同年受聘擔任上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政治系主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創辦《主張與批評》半月刊,后又創辦《自由論壇》雜志。同時王造時參與發起組織上海各大學教授抗日救國會,積極支持十九路軍和淞滬抗戰。接著又與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擔任同盟的宣傳委員、執行委。,1935年底,與馬相伯、沈鈞儒等共同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并擔任執行委員。1936年王造時出任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中擔任宣傳部長。同年11月被國民黨逮捕,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員。1938年3月,王造時擔任江西省政治講習院教育主任兼教授,負責訓練抗戰時期江西省干部。9月,在江西吉安創辦《前方日報》,并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戰勝利后在上海創辦自由出版社,同時兼任私人法律顧問。 上海解放后,王造時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是著名的愛國人士。1951年起,王造時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王造時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0年9月,摘掉右派帽。在“文化大革命”中王造時又受到沖擊。“文革”中,王造時的兩個兒子和女兒海若均患了精神分裂癥,女兒海容因為拒絕參加復旦大學對其父親的批斗,也被打成“反革命”備受折磨而死。1971年9月王造時因病逝世,享年70歲。 ![]() 王造時上海的舊址在多倫路93號。 ![]() ![]() 楊杏佛:名銓,字宏甫,以字行,祖籍江西玉山,生于江西清江。經濟管理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江西省樟樹市大橋鄉(現更名為大橋街道辦事處)杭溪村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與茅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武昌起義爆發,赴武昌參加保衛戰。1912年1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到南京任總統秘書處收發組組長。孫中山辭職后,他赴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學習。畢業后,又轉入哈佛大學學習。留學期間發起創辦《科學》雜志。1918年回國,1920年任東南大學教授。經常與共產黨人惲代英接觸,還利用業余時間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講課。因而遭校方忌恨,被迫離校,奔赴廣州,投向革命。到廣州后,任孫中山秘書。1924年11月隨孫中山北上。1926年1月,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會秘密成立,楊杏佛被選為執行委員,主持策應北伐軍工作。1927年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發動工人起義,楊杏佛出席國共會議。起義勝利后,當選為臨時政府常務委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認清蔣介石面目,以中國濟難會名義極力接濟和營救革命者,被國民黨當局撤職。“九·一八”事變后,為反對國民黨政府非法逮捕和監禁愛國人士,與宋慶齡、蔡元培等著名人士于1932年12月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總干事,并組織營救了不少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 1933年6月18日,楊杏佛與其子楊小佛駕車外出,被設伏特務槍殺于上海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 ![]() 楊杏佛上海的住址在:環龍路(今南昌路)100弄7號 ![]() ![]() 沙千里:(1901-1982年)江蘇蘇州人,生于上海。因家庭貧困,小學還未讀完,就到上海大豐棉布批發字號當學徒,五年升任帳房。1925年考取上海法政大學法律系。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上海三區黨部執行委員。1928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任《青年之友》周刊主編。1931年后在上海執行律師業務。抗戰前后,他執行律師職務,積極參與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11月與鄒韜奮等6人以“危害民國罪”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93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是救國會的領袖人物并以律師身份為遭受國民黨迫害的進步人士進行辯護,因而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1948年1月在香港出席民盟三中全會。1949年他隨軍南下,參加了接管上海市的工作,任上海市軍管會、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9月作為中國人民救國會的代表,出席了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調北京任貿易部副部長,商業部副部長,政務院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第六辦公廳副主任,地方工業部部長,輕工業部部長,糧食部部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等職。1982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 沙千里上海的舊居在淡水路91弄15號。該弄堂房子屬于鋼窗蠟地的新式里弄房子,即使這樣較好的房子前些年也被拆除了這里現在已成為上海時尚的樣板——新天地購物餐飲領地。 章伯鈞:中國政治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長,《光明日報》社社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7年,在中共發起的整風運動中,章伯鈞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號召,幫助共產黨整風,在中共中央統戰部召開的座談會上發言,提出意見和建議。反右運動開始后,被點名劃為右派。章伯鈞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消失后,被保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職位。“文化大革命”中,全家遭受殘酷迫害,他憂憤成疾,病逝于北京。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章伯鈞的罪行材料均已推倒,只是不宣布平反。他的骨灰于1982年11月15日被安放進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 愚園路1352弄,聯安坊當年是愚園路西段的高級里坊之一。1946年5月農工民主黨的前身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由重慶遷滬,中央機關即設在聯安坊11號。章伯鈞曾在此居住。1947年2月農工民主黨上海市黨部在這里成立,市黨部機關也設在這里。聯安坊11號為農工黨第四次全國干部會議舊址。解放后改為長寧區人民政府機關使用。現在房子不復存在,只有弄堂口一塊牌子作為紀念。 ![]() 更多內容請看我的博客:blog.163.com/yy_wc ? ?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