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國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他于1901年畢業于弗吉尼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軍駐天津第15步兵團任主任參謀,學習了漢語。1939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二戰中幫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謀劃策,堅持先進攻納粹德國再攻日本帝國的戰略方針,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退役。1950—1951年任國防部長,提出過“歐洲復興計劃”,被稱為“馬歇爾計劃”,因而于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上世紀50年代我看過一部西班牙電影《馬歇爾,歡迎你》,說的是西班牙某個小鎮的居民得知馬歇爾將要到他們鎮上來訪問,大家都期望著這位救世主能給他們帶來福祉恩澤,興奮得不得了,影片夸張地表現了這場從歡欣到失望的鬧劇。1945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陸總參謀長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來中國,“調解國共軍事沖突”。 ![]() 太原路(臺拉斯脫路)160號,原名太原別墅,建于1928年。抗日戰爭結束后這里曾作為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的寓所,所以又以馬歇爾公館而聞名。這座在市中心的別墅占地面積1265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約占5000多平方米,解放后毛澤東曾在此下榻。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原別墅也曾是江青所喜愛居住的住所。 ![]() ![]() ![]() ![]() ![]() 陳納德:克萊爾·李·陳納德(ClaireLeeChennault),美國空軍中將,抗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隊長。1893年9月6日生于美國得克薩斯州康麥斯,191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師范學院畢業,擔任鄉間教師。1919年從飛行學校畢業,1923年,被派往夏威夷,負責指揮第19戰斗機中隊。在那里陳納德編寫了《戰斗機飛行技巧手冊》。1936年1月,中國空軍邀請他到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擔任飛行教官,1936年6月3日,宋美齡任命他為中國空軍顧問,幫助建立中國空軍。在洛陽考察航空學校時,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他當即表示:“如有需要,愿意盡力為中國服務。”后赴南昌,被指派指導該地戰斗機隊的最后作戰訓練。 陳納德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與中國和蘇聯空軍司令官共同指揮戰斗。他還在湖南芷江組建了航空學校,后來又到昆明航校任飛行教官室主任,負責給高級班授課。1941年8月1日,中國空軍美國航空志愿隊成立,陳納德擔任上校隊長。1942年7月4日,美國航空志愿隊轉變為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陳納德擔任準將司令。1943年3月10日,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轉變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擔任少將司令。同年7月25日陳納德應聘中國空軍參謀長。1943年10月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組成并投入戰斗,陳納德任指揮。陳納德于1945年8月8日離開中國,他在中國生活了8年2個月零8天,與八年抗戰結下不解之緣。回到美國他與前妻離婚后再次來到中國。他的新夫人陳香梅,出身名門,19歲成為中央社第一位女記者,22歲與陳納德相識相戀,沖破世俗和家族的重重阻力,毅然與年長自己33歲的美國將軍結合。1947年12月21日,57歲的陳納德與23歲的陳香梅在虹橋美華村5號陳納德的寓所舉行了婚禮。
![]() 虹橋路美華村5號(即如今虹橋路1440弄8號樓)是一幢3層樓的小洋房,底樓2間,2樓3間,3樓l間。綠茸茸的草坪邊上,排列著枝葉扶疏的樹林。其間是曲折的小徑,在上海這座大都市中,這真是鬧中取靜的理想居所。陳納德夫婦在這里一直住到他們1949年春天離開上海。1958年7月18日,艾森豪威爾總統和美國會批準晉升陳納德為中將。1958年7月27日,陳納德逝世。 ![]() ![]() ![]() ![]() 何東(Hotung):1862年生于香港,卒于1956年,父親英國人,母親中國蘇州人。12歲入香港中央書院,17歲進廣州海關做了兩年職員,不久被怡和洋行看中,聘任華行副經理。他在怡和洋行的工作很有成績,相繼被廣東保險公司聘為經理,六年后因健康原因,推薦他兄長何福接任經理之職。何東康復后繼續在港經商,后成為香港首富。他又是匯豐銀行和上海黃浦船塢公司的大股東,投資和擔任董事的企業有數十家之多,其中包括香港電器公司、電車公司、地產公司、退業公司、怡和輪船公司、廣州火險公司等。何東熱心工益和慈善事業,在香港設立兒童幸福會、兒童工藝學校、東英學圃、何東官立工業女子學校、九龍英文學校、香港大學工學院何東機械實習廠等。1914年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分幾次捐給英國政府的錢款達百余萬元。1915年英國皇家授予他爵士,中國北洋政府也向他頒發勛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上海的民族工業發展飛速,何東又增加了對上海的投資,是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東,同時又是上海房地產巨商;現在北外灘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潯路、峨嵋路一帶的房地產,幾乎全部是何東的產業。 ![]() 陜西北路何東這座住宅,仿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流行于歐洲17世紀的建筑風格。主建筑住宅南立面設置貫通兩層帶凹槽的愛奧尼克柱式門廊,柱身修長,棱上有一小段圓面,柱頭有精巧柔和的渦卷,柱腳有多種復合曲面的線條,串著上墻的雕飾。二層柱間為弧形陽臺、鑄鐵花式欄桿。平屋頂、四周圍女兒墻,杯形欄桿上飾雕刻望柱。1949年后,何東家族舉家遷回香港,何東住宅由上海房地產部門接收。1958年8月,何東住宅被設為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1978年1月改稱為上海辭書出版社。 ![]() ![]() ![]() ![]() 李佳白:(1857—1927)是美國著名傳教士,他于1882年來華傳教。1886年至1889年間,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陜西五省發生特大旱災,有近千萬人餓死。在賑災過程中,不少西方傳教士參與其中,李佳白就是其中的一位。通過參與賑災,李佳白結識了不少中國高官。隨后他脫離美國長老會,以獨立傳教士的身份進入北京,結識了當時中國政壇上200多位高官和名流。他與洋務派官員李鴻章、奕訢等人私交甚厚,他游說中國官員和名流,陳說中國學習西方變法圖強的重要性。他還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關系密切。在維新變法期間,他加入了“強學會”,儼然成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洋參謀”。他還在中國創建尚賢堂,力促中西交流、傳播西學及宗教聯合等事業。他是一個徹底的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他說:“天下唯和平二字可以永久存在。爭斗之事不過一時之沖動,其最后之結果,仍必歸于和平。”李佳白對中國于1917年加入協約國參戰的舉措亦強烈反對。不僅如此,他還強烈批評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1917年12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簽發逮捕令,指令美國駐華公使拘捕李佳白。經美國領事法庭審理后,中國政府在外交壓力之下將李佳白驅逐出境。四年之后,他又回到中國,繼續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奔走活動。他不遺余力地作和平演講。1927年9月30日,李佳白在上海病逝,享年70歲。 ![]() 李佳白在上海的住所在安和寺路“外國弄堂”內的一所英國式的鄉村別墅式洋房(即現在的新華路211弄新華別墅2號)洋房由英商普益地產公司投資,柴順記營造廠承包興建,1925年竣工使用。南立面紅瓦坡頂,在西側一面一直下覆到底層窗口,引成重檐格局,東側二層退成陽臺,屋面上架設柵式老虎天窗。西側入口有門廊,單扇木門,有清水磚筑門拱,門廊水泥頂,用一對牛腿支撐,兩側墻角用齒狀仿古裝飾。 ![]() ![]() 外國弄堂 ?
![]() ![]() 布哈德:上海的古神父路,今永福路52號,有一幢漂亮的西班牙式花園洋房,原業主是法國傳教士布哈德。據說最早它的主人是一位挪威船長。住宅建于1932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 (市級建筑保護單位)。坐落在上海一條僻靜的小馬路上,是一座淡黃色、古樸精致的兩層小洋房。解放后,小樓成了上影廠的文學創作部。 ![]() ![]() 馬勒:上海享有“冒險家的樂園”之稱。那么,這位先生就是在這樂園里發了橫財的冒險家。這人并沒有什么功績,也沒有什么流芳百世的偉舉,之所以他的名字常常掛在人們嘴上,就是因為他出資建造了一所童話中宮殿般的房子。1919年,英國冒險家馬勒來到上海,以一匹馬為賭資通過博彩發跡,掘到了第一桶金。,以后又自己購置船只開展運業。1913年他的兒子承父業,使公司的業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1920年已擁有海運船只17艘。他又在上海創辦了馬勒機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時擁有工人2000余人。這家工廠就是今天滬東造船廠的前身。馬勒說他的小女兒夢見自己擁有了一座“宛如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醒來便將夢境畫在紙上。馬勒見了很感興趣,也為了使自己的愛女“美夢成真”,便以女兒的畫作為藍本,請來設計師,投入巨資建造了這座有著北歐挪威建筑風情的城堡式別墅。這個故事說來頗有點煽情,姑且讓他吹吧。1936年完工。這是一幢擁有大小106間房間的住宅,而且每一間的款式都不同,所以馬勒公寓堪稱“夢幻公寓”。這房子曾是共青團上海市委的駐地。現在,它由衡山集團買下,作為酒店,故又稱為馬勒別墅酒店。 ![]()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美國人,著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一個杰出的與眾不同的女性。1892年,史沫特萊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奧斯古德鎮的一個貧苦家庭,曾祖父為印第安人。早年當過侍女、煙廠工人和書刊推銷員。1912年與厄恩斯特.布倫丁結婚,1916年后因政治信仰不同而友好分手。1917年只身到紐約,曾在《紐約呼聲報》任職。1918年因聲援印度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6個月。1919年起僑居柏林8年,曾在柏林會見尼赫魯。積極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920年到達波蘭,后因從事革命被捕,出獄后與印度人維連德拉納什·查托帕迪亞雅同居。史沫特萊1928年底來華,到中國后,廣泛結交朋友,宣傳中國紅色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她的《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在反擊》、《中國的戰歌》等專著,向世界宣傳了中國的革命斗爭,成為不朽之作。她親自護理傷員,組織醫療活動在中國一呆就是12年。抗戰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對中國侵略,向世界發出了正義的聲音。在延安,史沫特萊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等人進行了多次交談,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中國人民三位親密的朋友——艾格尼絲·史沫特萊(1892~1950)、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埃德加·斯諾(1905~1972)[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個字母均為S,故名],我國原郵電部于1985年6月25日發行一套《中國人民之友》紀念郵票3枚,其中第一枚8分的郵票圖案就是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 史沫特萊在上海的寓所就在重慶南路和復興中路交叉路口的重慶公寓內。這所公寓前面就是貫穿上海南北的高架路。公寓和復興公園(解放前為“法國花園”)正好是斜對角。它的對面復興中路上是畫家劉海粟的故居,它的南面30米就是鄒韜奮居住的萬宜坊。這一帶分布著好多名人故居。這所公寓原來是4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加了一層,分配給原盧灣區房地局的一些造反派頭頭們。住在公寓里的居民大都是文革中被打擊的對象,個個噤若寒蟬,哪敢發聲。至今仍保持五層結構。 ![]() ![]() ? 路易·艾黎:新西蘭人,1927年前往中國,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奮斗了整整60年。20世紀30年代,路易·艾黎積極參加了在上海的國際性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并向國外撰寫了大量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文章。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參加并發起組織了工業合作社運動,成為失業工人和難民生產自救、支援抗戰而興起的一支獨特的經濟力量。20世紀40年代,他在甘肅省山丹縣創辦了以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為辦學宗旨的培黎工藝學校,吸收勞動人民子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能吃苦、講實干的技術人才。他同當地人民一起生活了9年,1953年到北京。 新中國成立后,路易·艾黎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事業。他熱愛新中國,宣傳新中國,為發展中國人民同新西蘭及各國人民間的友誼、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中國人民、新西蘭人民和廣大國際友人的尊敬和愛戴,曾受到我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宋慶齡、鄧穎超等的親切會見。 1982年路易·艾黎85歲壽辰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85年,甘肅省政府授予他“榮譽公民”稱號。1987年12月逝世時,鄧小平為他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永垂不朽。 ![]() 愚園路1315弄4號是路易·艾黎在上海的住處,是一幢三層的西式住房,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樓居室。底樓前半部分為會客室和餐廳,后半部分是廚房等輔助用房,中有一間小工房,內置一臺車床和一些工具,底樓沿弄堂有汽車庫,房前有小花園。他在愚園路的住所成為黨的地下工作者碰頭地點和避難所,上海地下黨曾在他的頂樓架設過秘密電臺。他還和史沫特萊、劉鼎等多方設法為紅軍購買醫療器械和藥品。 ![]() ![]() ![]() ![]() 金九:(1876年7月11日-1949年6月26日),號白凡。是韓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著名的韓國獨立運動家,被譽為“韓國國父”。他出生在黃海道海州白云房的一個農民家庭,是家里的長男。17歲時應考科舉落榜。其后加入東學運動,并改名為昌洙,并成為東學軍的活躍一員。1895年20歲時渡過鴨綠江,參加以金利彥為首的朝鮮獨立運動義兵團,但不幸被捕,1898年3月9日被關于仁川監獄里。在監獄里,他接觸到《泰西新史》、《世界地理》等新學書籍。次年5月逃獄,并于公州麻閣寺出家。 日本投降后,在美國的支持下,李承晚成為韓國的首任總統。金九為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自主的韓國進行了百折不撓的斗爭,于1949年6月26日,被李承晚一派的極右主義支持者安斗熙(???)暗殺。金九被殺,使朝鮮半島的極右獨裁主義勢力抬頭,亦使李承晚得勢成為韓國的總統。韓戰爆發后,李承晚開始其獨裁統治直到受到各方的反對而下臺。 ![]() 1919年4月11日,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李承晚、金九等就住在馬浪路普慶里(今馬當路306弄)4號,這里就稱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二樓的前部就是臨時政府總理金九的辦公室,東邊靠墻,放著一張單人床,那就是金九的臥鋪。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才遷回漢城。韓國人到上海來,都要到這兒來朝拜的。 ![]() ![]() ![]() 內山完造:(1885年—1959年),日本崗山人,內山書店老板,魯迅先生的摯友,自起漢名鄔其山。1916年內山完造回日本結婚,隨后偕夫人美喜子重返上海。他倆先在虹口北四川路魏盛里(現四川北路118弄)租屋寓居,為了貼補家用,在住所樓下開了一家小書店,取名“內山書店”,出售一些宗教、醫藥和進步的文學作品。隨著書店影響的日益擴大,內山也逐漸聞名。1929年書店遷到施高塔路11號(今四川北路2048號)。從此,內山辭掉了推銷員的工作,專心致志經營書店業務和從事寫作。此時,他的寓所也從魏盛里遷到了千愛里。在這里,內山與中國進步作家結下了真摯的友情。他多次掩護魯迅于危難之中;1928年2月,幫助受通緝的郭沫若去日本;1930年4月,陶行知遭通緝,在內山書店避居;魯迅夫人許廣平被捕,他悉心營救,擔保獲釋;開明書店經理章血琛、總編夏丐丐被捕,也經他營救獲釋。為此,他多次受到日本軍特機關查詢。20世紀30年代,左翼進步書籍大多被國民黨查禁,由于內山書店受治外法權庇護,因此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場所和進步書籍的發行處。魯迅著作及左翼進步作品在這里出售。內山完造三次協助魯迅舉行木刻展及一次木刻講習班。1925年11月,內山完造先生第一本隨筆集《活生生的中國》出版,魯迅先生為其作序,內山稱為“天下最好的饋贈”。1936年10月,魯迅病逝,他發起募集“魯迅文學獎”,被聘為《大魯迅全集》編輯顧問。1938~1944年,內山又撰寫了《上海漫畫》、《上海夜話》、《上海風行》、《上海霖語》等書。1947年12月8日,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把內山完造先生看作是顛覆國民黨政府陰謀集團主謀,強行遣返回國。新中國誕生后,內山完造為中日友好事業奔走。他被選為日中友好協會理事長,三次代表友協訪華。1959年9月內山完造應邀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來華,20日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去世,與前妻美喜子同葬于上海萬國公墓。1980年,內山書店舊址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場所。 ![]() ![]() ![]() ![]() ![]() 鄔達克:(1893年1月8日-1958年10月26日),鄔達克(L.E.HUDEC)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1893年1月8日生于匈牙利王國(今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一個富裕的斯洛伐克人家庭。自1911年至1914年在布達佩斯皇家學院學習建筑學,畢業后當選匈牙利皇家建筑學會會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征入伍,在1916年被俄國哥薩克騎兵俘虜,送往西伯利亞的監獄。1918年,正在白軍和紅軍的血腥內戰如火如荼之際,在被轉移經過中國邊境附近時,他跳下正在行駛的火車逃生,冒險進入中國境內,前往上海,在那里加入美國建筑師事務所克利(Curry)洋行,學習英語和漢語。1922年在上海與吉塞拉邁耶結婚。1925年獨自開業,由于其才華和藝術感受力,很快成為上海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1947年他離開上海后,前往瑞士盧加諾定居,后去羅馬。1950年他移居到美國加州伯克利,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在1958年地震期間,他死于心臟病發作。1970年,他被埋葬在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一個新教墓地。在上海這二十年間他為上海所設計的建筑有65處,現尚保留有37處。上海的一些知名的建筑都出自他手,如統領上海高樓之首半個世紀的國際飯店,上海電影院中的魁首大光明電影院、造型別致的武康大樓、西藏路漢口路拐角處的慕爾堂(現改名為沐恩堂)、以及番禺路上的孫科住宅、北京西路銅仁路口的吳同文住宅……。 ![]() 鄔達克在番禺路57號所造的自己住的房子用兩幢別墅組成一組住宅,這組建筑是陡坡紅色機制板瓦屋面,高低縱橫交錯組合。二層、三層均有黑色木構架露明,構架間用白色砂漿粉刷,三層主體建筑的一側有兩座曲折多邊形紅磚清水的“鄔達克煙囪”伸出屋面。這座房子現在是在一所旅游專科學校的校園內,外人是不得進入的,我是在學校老師駕車出校,校門洞開之際拍的,沒能站好位,所以拍得不理想,聽說這幢房子待整修好了后,將作為“鄔達克博物館”對公眾開放的,我們等待著這一天吧。 ![]() ![]() ? ? ? ? ? ? ? ?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