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思維和調整心態是人生的兩大必修課?? ? 【1】 一般人追求“快”,那是因為內心的浮躁。當思想水平達到較高境界的時候,就會追求一種“慢”,那是因為內心的淡定。 其實,追求“慢”并不是懈怠,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狀態下的舒緩,是主體與客體在節奏和“頻率”上的協調,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實和穩健。 這里所說的“慢”,指的是一種有節奏感的實現過程。對此,曹政鈞導師說:“人生是一個豐富的體驗過程,并不是單向度地實現目標。” ?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當代競爭社會,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心態浮躁,人們只知道一個勁的向前沖,卻不知道如何安靜下來,去領悟“靜能生慧”和“以靜制動”的道理。 ? 【3】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思考是行動的先導。一個人的能力取決于知識、思考、行動的相互作用,其中,思考力最為關鍵! 今天,任何知識的價值都無法與自己的思考力相媲美。思考差之毫厘,行動失之千里。因此,拓展思維深度、提升思想高度、延伸思維廣度、增強思維速度、建立思維體系和改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事業的成敗非常關鍵,更是人生的必修課! ? 【4】 要想改善思維,必須調整心態;要想調整心態,必須改善思維。 思維和心態好像人的左右腿,要想左腿前進,必先邁出右腿;要想右腿前進,必先邁出左腿。 ? 【5】 一個人一旦心態浮躁,其思考力水平和理解力水平都將跌落在常人之下。 心境有多靜,思考就會有多深!請問: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您能否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本書?或者深度思考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嗎? ? 【6】 認識“道”需要智慧;遵循“道”需要品德。為此,文化診斷學特別強調三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即:思考力的提升、行動力的增強、意志力的磨煉。并且,思考一旦產生“力”就能夠促使能力(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因此思考力、行動力、意志力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然而,必須有一種精神駕馭這三種基本能力——這就是“誠”。假如離開了“誠”的駕馭,單純地提升思考力有可能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 ? 【7】 誠心、誠意、誠信是道德的基礎,也是一個思考力求學者必備的文化素質。如果對學習有誠心,對事業就會有誠意,有了誠心和誠意,做人也會很誠懇。因此,只要用一個“誠”字就可以考察一個人為學、為事、為人的思維方式,進而也可以判斷出他學習的決心以及可能取得的事業成就。 ? 【8】 今天是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必須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必須增強自己的行動力,才能在競爭環境中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必須磨練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承受各種競爭壓力和事業上的風風雨雨…… 日益激烈的競爭表明,僅僅依靠應試教育得來的一紙文憑,無法面對競爭的挑戰。競爭迫使人們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以獲得精神上的優勢,并需要通過行動,將精神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 【9】 思考力是由思維體系的完整性、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思維的對象化能力三個方面決定的。其中,思維深度、思想高度、思維速度、思維廣度的統一性決定思維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一性決定思維方式的完善性。并且,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組成思維的三維結構。 如果以科學思維為橫軸,價值思維為縱軸,二者統一能組成思維的平面坐標。如果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應變思維,就形成了思維的三維結構。思維處于一維結構的人容易認死理、鉆牛角尖;思維處于二維結構的人容易脫離現實、紙上談兵;思維處于三維結構的人,考慮問題周密嚴謹、圓慧通達。理論能否向實踐轉化,知識能否轉化為能力,都與思維的三維結構有關。為此,文化診斷學創立了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學習和運用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可以促使思維方式趨向完善。 ? 【10】 如果思考不深刻,認識就膚淺,會導致頭腦簡單;如果執行不簡便,工作就繁瑣,會導致效率低下。 能否將思考上的復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便,關鍵在于找準著力點,然后立足著力點構建一套有效行為程序。 ? 【11】 用簡便的方法做事,用縝密的方法思考。 《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通過“時空掃描”方法幫助人們從簡單的事物中發現深刻的科學道理,使思考更加縝密和完整。同時,《文化診斷學行動力專輯》通過構建“誠”的行為體系,使思考上的復雜轉化為行動上的簡練,并通過目標分解和過程分解等方法,化解執行難度。 ? 【12】 所謂事實判斷能力,指的是對事物真實性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一個人的事實判斷能力取決于科學思維水平。 所謂價值判斷能力,指的是對事物價值屬性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價值判斷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價值標準(或價值觀念)對事物的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做出的主觀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判斷能力取決于價值思維水平。 所謂實踐判斷能力,指的是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實際事務的判斷方式和決斷能力。實踐判斷建立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基礎之上,是根據實踐需要和現實條件對力度、適度、量度、角度關系的領悟、分析、把握和判斷能力。一個人的實踐判斷能力取決于應變思維水平。 事實判斷(科學思維)的依據是真實性法則——其要旨在于“真”; 價值判斷(價值思維)的依據是合理性法則——其要旨在于“善”; 實踐判斷(應變思維)的依據是現實性法則——其要旨在于“度”。 既要理解它們各自的差別性,又要理解它們的統一性,這是把握智慧曲線三維模型的關鍵,也是改善思維方式的要旨。 ? 【13】 智慧的個性是“圓通”;道德的個性是“方正”,能否將二者統一起來,體現了一個人的應變思維水平和實踐判斷能力。 做人要“方正”,做事要“圓通”。曹政鈞多次告誡讀者:應變思維必須以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為前提,只有建立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基礎之上的應變思維,才能圓慧通達。為此,文化診斷學重點論述了真理一元化貫通;情理法貫通、理論與實踐貫通,這三個貫通是通往“圓慧通達”的橋梁。 事實上,中國文化是倡導“圓通”的,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中國人變得很“圓滑”。由“圓通”到“圓滑”僅僅一字之差,卻導致了文化的本質差異。這一字之差,就是因為應變思維失去了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兩個前提導致的。 ? 【14】 在戰略意義上,格局決定成敗;在戰術意義上,細節決定成敗。 戰略需要理論來把握,戰術需要技術來實現。而實踐的關鍵是建立一套分析、診斷、駕馭系統,即:它既是目標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組織(實施)有效性、資源配置科學性的結構統一;也是角度、力度、適度、量度關系的價值權衡。 這套分析、診斷、駕馭系統就是《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通過81個邏輯環節要講述的具體內容。對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將思維與實踐作為一個對象化過程,并總結了思維對象化過程的三部曲: 第一部:理論化——簡單的事物往往隱藏著復雜的道理,復雜的道理往往借用了簡單的形式。在沒有進入實質性的行動之前,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有利于深入思考。通過理論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和系統化,其目的是便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使復雜的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第二部:技術化——通過著力點,根據現實的相對性條件,把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條理化、流程化、標準化,計量化。一旦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過程,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有利于行動。 第三部:藝術化——選擇好實踐的角度、力度、適度、量度,在操作過程中將技術標準與主體的個性特征結合起來,在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三維結構中,達到主客體關系的對象化統一。 要想把實踐升華為藝術,必須先掌握技術,要掌握技術,必須有理論的正確指導。其中,理論需要有哲學高度,技術需要有科學深度,操作需要有藝術角度。理論是一門哲學,技術是一門科學,操作是一門藝術。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的,就是文化診斷學在線學習要培養的思考力。 ? 【15】 增長知識需要閱讀,增強能力需要鍛煉。閱讀在于多,閱讀越多知識量越豐富。 思考力作為一種能力鍛煉,關鍵在于精誠和專一。?有鑒于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在線學習:用時空掃描技術拓展思維深度;用制衡理論延伸思維廣度;用價值思維方法論提升思想高度;用“文化診斷學十字口訣”增強思維速度;用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和思維一體化技術完善思維方式……這些內容收錄在《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中,需要《專輯》并參加系統的思維訓練,請通過電子郵件領取《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在線學習說明》。聯系人:曹政鈞? 曹軍? 郵箱:caozhengjun2008@163.com? ? ? ?553556476@qq.com ? 【16】 文化是創造力的對象化;創造力是思考力的對象化;思考力取決于知識結構和信息量;知識在于“格物”(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 也就是說,文化活動取決于人的創造力,創造力取決于思考力,思考力取決于知識,知識取決于“格物”,格物產生的知識又將成為文化發展的基礎。由此,形成了文化創造活動的決定和被決定、制約和制衡的關系。 ? 【17】 思考力是對知識的否定之否定,從而剔除關于知識的認識偏差和理解僵化,達到思維與存在的高度統一;創造力是對思考的否定之否定,從而剔除思考過程中的主觀幻想和不切實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文化是對創造活動的否定之否定,從而剔除創造活動中的破壞性因素,使創造活動體現出必要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進而使創造活動達到道德層面和文明層面上的高度統一。由此,形成了文化發展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 【18】 在知識量、思考力、創造力、文化活動四個環節組成的制衡關系中思考力是一以貫之的(也是著力點)。因此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更重要的在于培育思考力。 請問如何理解“文化是創造力的對象化?創造力是思考力的對象化?”其中的“對象化”如何把握?為此推薦《文化診斷學思考力教程》,我們也將結合相關章節對這些問題進行在線解答。 ? ? ——特別推薦——
?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