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詩歌語言的變形,總體來說,有如下三種情況: 一是顛倒詞序。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如下詩句就涉及到詞序顛倒: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這幾句按正常的詞序應該是: 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 蘇軾為何要變序,依筆者來看,一是為了照顧詞的格律,二是為了突出強調。但是我們讀這首詞,就不能機械對譯,要進入詩歌意境和詩人思想。 按調整后的詞序我們明白詩歌的思路由赤壁景象、赤壁英雄轉入了對個人身世的感慨。 赤壁之戰、赤壁英雄周瑜引起了詞人蘇軾的感象,好像他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由于自作多情,難免早生華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 從詞序調整到情景的還原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蘇軾的人生感慨,年紀已高,卻功業無成,對比起周瑜破曹時才只有三十四歲,而他卻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自然有一種酸苦之味。 再如2014江蘇高考卷所考詩歌《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同樣涉及到詞序顛倒: 城郭休過識者稀 這一句的正常的詞序應該是: 休過城郭識者稀 意思是不要經過城郭,因為認識他的人少。 經過詞序調整,我們就可感知城里少有人知的,當是隱士了。 詞序顛倒雖是古詩語言組織中的很少一塊,但于高中生來說,卻成了攔路虎。它是詩家語構成的一大方法。作為高三語文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機械對譯,要放在整個詩境中考察,調動想象、經驗,進行還原,力求回復古詩現代版模樣,從而加以準確理解。 二是改變詞性。主要有如下幾種 1、形容詞作動詞 如蔣捷《一剪梅》中的如下詩句就有這類活用: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里“紅”和“綠”本是表示色彩的形容詞,在詩句中用作動詞,講為“使……變紅”“使……變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2、形容詞作名詞 如2014年安徽卷所考的《阮郎歸·西湖春暮》中如下詩句就涉及到這類活用: 香紅漸漸稀 這一句中的“香紅”本是形容詞,這里變成了名詞,指代“鮮花”。寫清明寒食時的鮮花凋謝的暮春總體景色。 3、名詞作動詞 如2014年四川卷所考的《秋暮吟望》中如下詩句就涉及到這類活用: 二更短燭三升酒 這一句中的“短燭”“三升酒”本是名詞,這里都變成了動詞,講為“燭燃短了”“喝了很多酒”,這一行為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悲涼與惆悵。 又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一所考的 三是省略句子成分 為了使詩句緊縮、精煉和符合格律的要求,古代詩歌往往會省略句子成分。主要有這樣一些: 1、省略主語 。如李商隱的《樂游原》如下詩句就有主語的省略。 向晚(余)意不適,(我)驅車登古原。 這一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突出的是李商隱的心境與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詩就是一種自我感情寫照。 2、省略謂語。如杜甫的如下詩句: 遲日(照)江山麗,春風(吹得)花草香。 省略的謂語的補充,將景物間的關系及其和諧表現出來了。 3、省略賓語。如杜甫的如下詩句: 岐王宅里尋常見(李龜年歌唱),崔九堂前幾度聞(他的歌聲)。 省略的賓語的補充,突出了詩人對他與音樂家李龜年交往的追憶,流露了他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 4、省略定語中心詞。如 王楊盧駱(的詩文)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補充的成分表明,唐初四杰雖遭到淺博評論者的嘲笑,但并不影響他們的巨大的文學影響力。 5、省略方位詞。如 天街(上)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6、省略介詞。如李白的如詩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自)九天。 7、省略連詞,如 (若)東風不與周郎便,(則)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歌鑒賞需要從語言進入,最終把握詩人的情感,其間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能理解詩歌語言,這就需要我們對古代詩歌語言的變形規律有所了解,有所把握,這樣我們才能順利步入詩歌的殿堂。? |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