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黔東南,看的是其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在這個以苗侗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占總人口400多萬的60%以上,大小民族村寨遍布整個山區。我無心對少數民族的研究,緣于獵奇,只是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地方,走馬觀花表示到此一游,看過侗寨、岜沙,最后一個便是西江了。

?
位于凱里東南部的西江聚居了1285戶5120多人,苗族占了99.5%,素有千戶苗寨之稱。我搶在最后一抹余暉落山前進了寨子,當兩個巨型金字塔出現在我眼前時,我詞窮了......

?
在這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苗寨深處,隱藏著多少傳奇和神秘呢?

?
游覽時有幸遇到了安順學院幾位研究民族學的老師,交談中得知,西江是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是苗族第三次大遷徒的主要集結地,素有“苗都”之稱。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藝術博物館”,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
這里山環水繞,怡靜清幽。整個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木樓順次升高,布滿整個山頭,被專家譽為山區建筑的一支奇葩,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考察價值。

?
西江民族風情濃郁,人人能歌善舞,苗族的唐朝服飾、宋朝發式在這里得到很好的體現。

?
直觀地看這些日常生活習俗的表現,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文藝表演,客觀地說是這里歷史悠久,色彩濃郁的存于民間的主流文化。無論藝術殿堂上專業演員演得如何爐火純青,但終歸是藝術的表演,而在這里卻是民俗的本真。

?
現在文化界流傳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異性的,差異性表現的是事物的特殊性,特殊性體現的是個體的珍貴性。就如這里的女性盛裝,在發達城市只能在文藝演出的舞臺上觀贍,而這里隨處可見。你若高興,花幾塊錢就可以租一套穿半天過個足癮。

?
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還有一個極其典型的特征,就是習俗的神秘性。由于它多表現于信仰、生產技巧、男女性別等的神秘節點上,所以,無論在技巧傳授、祖宗祭祀、節日慶典上,都有一些節點、一些流程秘密進行,不對外公開,不向他人透露。如這里的“祖鼓”,就非常神圣神秘,擊鼓人和擊鼓時間都有嚴格規定,不論什么人、花多少錢,都不得隨意擊打。

?
山有山大王,苗族自然應該有苗王,但苗王只是我們漢人的叫法。“鼓”是苗族祖先神靈的象征,所以苗王被稱為“鼓藏頭”。

?
在千戶苗寨最高的山坡上(P1上面最亮的地方),有一座兩層的吊腳樓,坐在客廳的美人靠上,可以仰望天上的繁星,俯視全村的吊腳樓,這就是鼓藏頭的家。

?
現在的鼓藏頭還是世襲制,與其他的世襲制不同,鼓藏頭傳給最小的兒子。鼓藏頭(相當于我們所熟悉的行政一把手)主要工作是召集苗族人集會,祭拜,調解糾紛,開展各種苗族傳統節日活動。鼓藏節便是苗寨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整個活動都由鼓藏頭安排,并以“鼓”為核心來進行,祭祖也就是祭鼓。可惜我們沒見到“鼓藏頭”,接待我們的是他的哥哥(苗族鼓藏節13年舉辦一次,2010年適逢西江苗寨鼓藏節,有興趣或喜歡熱鬧的朋友不要錯過)。

?
西江還有另一個世襲制的領路人--“活路頭”。在西江,同農業生產有關的儀式都由活路頭來司職,由他來確定西江苗寨各個農活時節的開始時間,特別是開秧門的確定。開秧門這天,先由活路頭到西江苗寨的公田去栽第一棵秧苗,整個西江寨子里的其他農戶才能開始在自家的水田里栽插秧苗。

?
沿街任意一條路向上,穿行在山坡上的寨子里,就跟走進了迷宮一樣,隨著山勢的起伏升降,一棟棟由杉木結構搭成的吊腳樓、半吊腳樓和平房,錯落有致地排開,就像一首歌曲的音符,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激越,時而委婉;時而長平,時而短促。陽臺欄桿的美人靠、帶花紋的窗欞、厚實的木板門,都詮釋著一個個古老而厚重的苗家家族史。

?
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不時有頭戴大紅花的苗家女與你擦肩而過。她們或挑著擔,或背著簍,或背著小孩,與陌生的你相遇后,有時還會露出一絲笑意,有的還會主動問你要去哪里熱心指路,恍然回到自己久別的故鄉,感到無比溫馨。

?
夜幕下的西江苗寨又是另一副面孔,從河上的風雨橋,到河邊商鋪的木樓,屋脊上成串的裝飾燈,就像大都市的夜景。由山下望上,家家戶戶的燈光一齊閃耀,兩座小山頓時成了一片燈光的海洋。

?
然而,隨著旅游產業化對西江古寨的沖擊,西江的變化讓苗王及整個西江人目瞪口呆,因為在整個設計建設過程中,我們的官方老爺們并沒有充分征詢當地苗族寨老的意見,旅游的過度商業化給苗族傳統文化帶來的沖擊,讓樸實憨厚的苗族老少爺們有苦難言。

?
2009年4月25日,為了與“國際”接軌,西江開始憑票出入,票價初定100元,試業期間(2009年4月-2010年4月),暫收60元/人。西江,一年一年在蛻變,就像一個純真的少女,漸漸地蛻變成滿身綾羅綢緞、滿頭鮮花、滿面脂粉的嫁娘一樣讓人心酸!

新跟帖 (共1 條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